“十二五”末期以來,航空醫療救援順應了消費升級和大健康趨勢,迅速由向往仰慕的對象變為觸手可及。在國家政策鼓勵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感召下,國內已有9家航空醫療救援企業運營23架專業醫用航空器,各種簽約、交付、救援和轉運活動開始從突發新聞變成身邊常態,航空醫療救援正在挽救著國人一條條鮮活生命。
盡管成績斐然,我們也應清醒的意識到,目前我國的航空醫療救援距離一個成熟高效的網絡還有不小的差距,在實現商業化可持續運行方面也剛剛邁出萬里長征第一步。因此,我們應當耐心回望一下近期發展,冷靜分析暴露的問題,客觀判斷未來方向,放慢腳步等等靈魂,或許比一路向前更重要。
1.回望
發達國家航空醫療救援的發展,是與民用航空普及化同時進行的,是伴隨著航空器技術和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成熟而陸續推進的,是與整個國家的地面醫療救援網絡同步構建的,在這一過程中,各個國家結合自身的治理特點、地理條件和人口分布,逐漸探索出來不同的發展路徑和運營模式。
而我國的航空醫療救援發展,與許多成熟行業的中國化過程類似,走的是后發趕超的路徑,即在一個成熟的地面醫療網絡中完善航空醫療的功能,因此仍是一次全新的挑戰。近3年來,國內各類主體依靠自身的資源條件,借鑒國外各類經驗,陸續形成了幾類發展模式。
一是公共急救平臺的服務拓展。目前北京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北京120院前急救中心都在積極探索航空醫療救援模式,999急救中心目前已引進2架EC135-T2型直升機和1架達索2000轉運飛機,并在京津冀地區布局289個起降點。
二是依托醫院的服務拓展。西安西京醫院、河南宏力醫院開展直升機院前救援業務,以醫院為中心覆蓋周邊區域,江蘇明基醫院則利用臺灣資源開展固定翼院后轉運業務。
依托醫院或急救平臺開展航空醫療救援,能夠有效利用原有的醫療資源和渠道,因此也曾是歐美國家航空醫療救援發展前期的主流模式。
三是通航企業兼營救援業務。在當前企業作業量不飽和的情況下,為提高飛機利用率,部分企業通過與醫院合作等模式,臨時性的提供病人、器官的轉運業務。
四是專業的航空醫療救援企業。以金匯通航為代表,專注于航空醫療救援單一業務,引進專業醫療型直升機,廣泛與各地醫療機構合作,構建全國性救援網絡。
限于醫院開展航空急救的區域限制,專業性航空醫療企業的出現有助于資源的整合及網絡的擴張,因此普遍成為國土面積遼闊國家航空醫療救援網絡構建第二階段的主要力量。
五是主業服務的延伸。以山東麥特九九九為代表,利用自身汽車銷售渠道,開發汽車會員價值提供增值服務。
六是綜合救援服務商。以SOS為代表,整合國內外航空醫療急救資源,為客戶提供一攬子整體的健康解決方案。
類似于德國ADAC的綜合救援服務、美國部分城市的醫療急救服務商,航空醫療救援作為綜合救援服務的一部分,是出于市場競爭和效率成本考慮而增加的業務選擇,因此也是一種重要的模式。
此外,政府或慈善機構支付費用的公益性救援也是一種常見的模式,但由于歷史及體制的原因,目前我國還未出現這類組織。
2.問題
未來我國航空醫療救援具有毋庸置疑的廣闊市場,因此企業、航空器等資本性投入從未缺席?,F階段航空醫療救援業務體量小、覆蓋群體有限、商業化程度低等是表象,背后隱含的是一些關鍵領域或關鍵問題長期沒有突破。
一是沒有在區域層面實現示范性運營。目前我國航空醫療救援運營的現狀,或是圍繞單一的醫院、平臺開展運營,或是在全國范圍內每省撒一個點的廣域布局。受限于救援機隊規模,目前布局模式下的HEMS產品無法提供覆蓋居民日常生活及出行半徑的、全天候的、快速反應的救援服務,因此導致HEMS院前急救難以商業化,使用直升機進行長距離轉運成為了中國特色的常見模式。
縱觀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土面積與我國相當的國家,區域切入的航空醫療救援網絡建設是各國的共性路徑,今日覆蓋全國的Air Methods、RFDS等也是從深耕局地的中小企業逐步成長而來。
區域性救援網絡切入的優勢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從運營上,在目前尚難一次性引入數百架專業醫療航空器的前提下,通過利用可期待的5-8架航空器服務一個省級行政區域,更有可能向用戶提供有保證的產品,從而聯合保險等機構推動救援服務商業化;從安全上,救援飛行自身具有高風險特點,通過區域網格化的機組任務分派,能夠形成一些相對固定飛行軌跡,以熟能生巧來提高不確定環境下的安全性。
二是尚未形成常態化運行的條件。航空醫療救援作為搶救生命的崇高事業,在空管、起降場、油料保障等諸多方面均享受“特事特辦”待遇,顯示出各部門對航空醫療救援的高度重視。然而,一次次的特殊待遇,在提高反應效率的同時,也在事實上增加了工作周期。
從管理的角度,“特事特辦”的人治是成本最高的治理方式,而制度化的法制是提高運行效率的重要手段?;蛟S由于業務量小,各保障部門仍將航空醫療救援作為偶發事件來對待,但如同通用機場建設與通用航空發展的關系,空地協同、多部門配合、常態化的運行機制是航空醫療救援走向普及化的必然前提。
三是缺乏一個強有力的領軍性組織。與發達國家的管理模式不同,身處我國條塊分割、各管一攤的權力格局下,通用航空的飛行、運行、保障等本身已處于一個復雜系統中,加之救援救護所涉及的其他各種力量,需要一個能夠協調各方又相對獨立的組織發揮潤滑和催化作用。因此,領軍組織是中國特色下航空醫療救援發展的內生需求。
盡管目前已存在多家協會類組織,但其在航空救援領域的貢獻仍不盡人意。一個理想的組織,至少應具有以下特點:正當性,需要與政府部門具備天然的聯系;影響力,與行業中最大的1家或幾家企業密不可分;公立性,具有非盈利和不偏向任何一方的特點。
3.任務
航空醫療救援是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通用航空作業類型,也是近期社會關注的熱點。由于航空醫療救援契合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演進規律,因此在各類通用航空新興業務中最有希望形成規模發展態勢。
根據筆者之前的研究測算,適于我國的全國性航空醫療救援網絡需要千余架專業航空器和數百個救援中心。作為一項無法一蹴而就的任務,當前的階段性工作是構建區域性航空醫療救援網絡。
從各國的發展實踐看,公益性、普及化、納入基本醫保的模式是航空醫療救援發展的高級階段,而商業產品化是其無法逾越的前置階段,也是當前我國航空醫療救援發展的重點工作。
以區域化、商業性為特征的航空醫療救援起步探索階段,需要政府引導與扶持,完善標準與基礎設施,整合需求培育市場,建立協調機制。
一是體系建設,包括建立航空醫療救援的組織機構、運轉體制和標準體系。建議由省級政府相關部門,或主導性航空醫療救援企業牽頭,建立衛生、軍民航、醫療機構之間的協調、配合、運行的聯動機制;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編制完善航空醫療救援規范性文件。
二是運行系統探索,明確航空醫療救援體系中運行系統的工作模式和保障系統的要件。運行系統包括空管部門、指揮中心、運載工具、救治機構、起降場和救援隊伍,要明確各主體責任和工作流程;報賬系統包括預案、標準和機制,是航空醫療救援系統良性運行的前提。
三是形成常態化流程。按照突發事件、交通事故、緊急病癥等不同情況,通過試點運行,逐步固化形成常態化的運行流程,在相對固定的體系中,明確工作流程和信息傳遞路徑,以量化指標考核反應速度。
四是多元化費用來源。在市場培育階段,需要建立一個政府與民營資本合作的費用機制。政府角度可建立一個院前急救封閉基金,用于指揮中心、行業標準、設備設施等公益性要件建設。在航空器、起降場等方面,建議依托民營資本參與航空救援體系建設。